朱棣即位之后,以身作则提倡节俭。如遇水灾旱灾早上得到消息,晚上就已解决,知人善任,洞察人心。宏伟的武绩和战略眼光不亚于太祖朱元璋。数次出兵远征,平定了漠北。到其晚年时候,其声威远播四方,周边国家臣服于明朝,向大明进贡的多达三十个国家。幅员辽阔,远远超过了汉唐。其文治武功前无古人。
然而在建文帝削藩时期,朱棣做为藩王却逆天而行,以下犯上,伟大的功绩也不能掩饰臣德的亏负。
这样的评价怎么能行?明粉不满意,我更不满意,所以,还应该以《国榷》为准。
二、《国榷》里是这评价朱棣的
谈迁曰:高皇帝在天之灵,歌舞讴思,方切海内,而北平曾不返顾,撊焉举兵,振臂疾呼,用脱家祸,虽茹薇之士,饮血之臣,摇唇鼓吻,终我未谅。
然鹿走山林,命悬庖厨,设徇咫尺之义,幽圄之下宁有天日哉,帝所以振袂而起,犯不讳于天下也。
凝命之后,恪遵祖训,而藩戚之间,弦不得胶,刀锯弓旌以甄惩臣民者,犹昔日也。蠲租课吏,饬旅阐文,不啻过之。至于航鲸海之险,轺西域之傅,触风露,历寒暑,帝岂无劳民之惧哉?
逆取顺守,积疑在心,穷极王略,威振殊俗,不惜垂堂之戒,身冒埃雾,冀凭一怒之力,销内嫌而弭外寇。彼解缙书生,方实肉食,乌足以知之?
噫!天枢北垂,铜柱南附,而阁辅以筹之,河漕以纬之,为国家无穷之利,盖创获也已。
翻译一下:
太祖皇帝驾崩没多久,正值众人怀念讴歌的时候,海内也才刚刚平定,而北平燕王却毫不顾念,大举起兵,振臂疾呼,只为摆脱一家之祸。然而,有忠直之士终身不接受其统治,有正义大臣喋血市曹,虽然朱棣这种行径是受别人的挑拨煽动,但我认为终究不可原谅。
然而鹿奔跑于山林,性命却随时掌握在厨子的手中。如果仅仅屈从狭隘的义理,牢狱之中怎么还会有天日呢?所以陛下振袂而反,甘冒天下之大不韪。
陛下得位之后,恪遵祖训,藩王之间,不得私下联结,又恩威并施,奖惩臣民,与建文帝的措施也没什么区别。免除租税,考核官吏,整饬军队,编修文典,何止过之?至于航险扬威海外,诏西域万邦来朝,亲触风露,经历寒暑,陛下怎么不考虑人民的劳苦呢?
反叛而获得帝位,顺而守之,难免积疑在心,因而就极尽施展帝王之谋略,威震蛮邦,甚至不惜使自己处于险境,身冒尘沙,冀望凭借天子一怒之力,消除内患而平息外寇。解缙一介书生而已,方才享有厚禄,怎会知道帝王的用心呢?
噫!天枢北垂,铜柱南附,即所谓天道伦常。陛下设立内阁以运筹国政,兴修河漕以联络南北,这也是为国家谋未来之利,前所未有的创举啊!
怎么感觉,谈迁这话不对味呢?😄️😄️😄️
当然了,即然清修《明史》不足取,我们就以《国榷》的评价为标准吧:
自私的叛逆者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